首页  科学研究  研究进展

浙江大学陈骝教授获钱德拉塞卡等离子体物理学奖

发布时间:2019-08-16     来源:物理学系     编辑:phyjd     浏览次数:155

亚太物理学会联合会(Associationof Asia-Pacific Physical Societies)于816日在日本文部科学省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浙江大学/加州大学的陈骝教授和京都大学的Kazunari Shibata教授共同获得第六届钱德拉塞卡等离子体物理学奖。钱德拉塞卡奖是亚太物理学会在等离子体物理领域的最高奖,为了纪念诺贝尔奖得主钱德拉塞卡而在2014年设立的,颁发给在等离子体物理领域做出开创性的重大成果的科学家。颁奖仪式将于201911月底在马来西亚古晋举办的第十四届亚太物理学会上进行。

陈骝教授的授奖词为“基于其在磁约束聚变和空间等离子体理论的开创性贡献;其中特别包括了地磁脉动、非线性回旋动理学、阿尔芬波加热和动理学阿尔芬波,环阿尔芬本征模,“鱼骨模振荡”和高能量粒子模,以及环形等离子体中带状流激发”。


陈骝教授的主要学术贡献

陈骝教授是国际著名的等离子体物理学家。他1946年生于杭州,1972年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后,先后在贝尔实验室(1972-1974)和普林斯顿等离子体实验室(1974-1993)工作,后于1993年加入加州大学尔湾分校任教授。陈骝教授从70年代末开始在国内推进等离子体物理的教育和科研,2000年起在浙江大学讲授等离子体物理前沿课程,并于2006年在浙江大学物理学系创立聚变理论与模拟中心并担任中心首任主任。自2016年起,任聚变中心荣誉主任。

在贝尔实验室期间,陈骝教授与Akira Hasegawa发表了关于地球磁场脉冲的经典文章(JGR1974),提出太阳风在磁层顶与地球磁场中的剪切阿尔芬波的耦合,解释了地球磁层中观测到的长周期磁场脉冲。本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地面和卫星观测中很多难以理解的现象,成为解释地球和行星磁层中磁场脉冲的标准模型。

在普林斯顿等离子体实验室期间,陈骝教授与Edward Frieman共同建立了非线性回旋动理学方程(Phys. Fluids1982),通过回旋平均去除了带电粒子绕磁力线的快速回旋运动,得到了适用于低频电磁振荡的动理学方程。该方程是现代等离子体物理中应用得最广泛的方程之一,奠定了托卡马克中微观湍流理论与模拟研究的基础。

在阿尔芬波领域,陈骝教授的重要发现还包括:与Hasegawa共同提出等离子体的空间不均匀性引起的共振“阿尔芬波加热”以及模转换为动理学阿尔芬波(PRL1974Phys. Fluids1974);阿尔芬波与高能量粒子的共振,并用来解释“鱼骨模振荡”实验(PRL1984);预言了阿尔芬连续谱中的高能量粒子模(Phys. Plasmas1994)以及连续谱带隙中阿尔芬本征模的存在(Ann. Phys. 1985)。

陈骝教授的突出贡献还包括漂移波湍流的非线性动理学研究。陈骝教授与合作者最早应用气球模理论研究了漂移波湍流激发相干带状流结构而自调节的过程(Phys. Plasmas 2000)。

在陈骝教授的职业生涯中,共发表了超过200篇学术论文,总引用超过一万次。由于以上的杰出的学术成就,陈骝教授获得了很多重要的学术奖项,如美国物理学会“杰出等离子体物理研究奖”(2004),欧洲物理学会等离子体物理领域的最高奖―阿尔芬奖(2008),美国物理学会等离子体物理领域的最高奖―麦克斯韦奖(2012)等。陈骝教授共指导了二十余名杰出的博士生和博士后,其中多名成为国际知名的学者,在国际等离子体物理领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