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大学物理学院曹光旱研究组联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程金光、周睿等多个研究组在笼目晶格材料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团队首次合成、表征了新型铬基笼目晶格反铁磁体CsCr3Sb5,并通过压力调控,在磁有序消失的临界点附近观察到超导电性。该结果为进一步探寻笼目晶格中的新颖量子态、理解非常规超导机理提供了崭新的研究平台。相关成果以“Superconductivity under pressure in a chromium-based kagome metal”为题发表在《Nature》期刊上(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7761-x DOI : 10.1038/s41586-024-07761-x)。 超导研究百余年来长盛不衰。早年发现,很多非磁元素金属及合金都是超导体(当代被称为常规超导体)。常规超导来源于电-声子耦合:超导体中传导电子借助晶格振动产生有效吸引,发生两两配对;配对电子(又称“库伯对”)同时发生相干、凝聚,形成一种宏观量子态—超导态。由于磁性元素往往拆散库伯对,因而磁性元素及其合金一般不会产生超导电性。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超导研究进入新的阶段。人们在包含有稀土磁性元素的“重费米子”化合物体系中观察到超导电性。一些含有Cu2+自旋的层状氧化物竟然具有比常规超导体高得多的超导临界温度(Tc),因之被称为“高温超导体”。2008年,人们又在含磁性铁元素的层状材料中发现了高温超导电性。这些新发现的“非常规超导体”中的传导电子是如何配对、凝聚从而产生超导电性的?这是当今凝聚态物理领域的重大研究课题。目前,已发现的非常规超导体系很有限(相比之下,常规超导体则数以千计)。探索并研究全新的、具有代表性的非常规超导材料体系对于解决非常规超导机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理论预言在磁性三角(或六角)晶格体系中有可能实现非常规超导电性。笼目晶格是一种特殊的六角晶格。它一般具有几何阻挫、拓扑能带以及量子干涉效应等特征,近年来备受研究者关注。2019年钒基笼目晶格材料AV3Sb5 (A=K, Rb, Cs)的发现引发了凝聚态物理领域的新一轮研究热潮。该材料展现出超导电性、“非常规”电荷密度波、“反常”霍尔效应、配对密度波、电子向列序和时间反演对称性破缺等令人眼花缭乱的呈展现象。然而,该体系的电子关联性较弱,其中的钒元素没有磁性。一般认为,其超导电性仍然是来源于常规的电-声子配对机制。 曹光旱研究团队经过长期实验摸索,通过大幅改变助溶剂配比,成功生长出铬基笼目结构CsCr3Sb5单晶。样品的电阻、磁化率、比热以及核磁共振等测量分析表明该新材料是一种强关联“坏金属”(类似于铁基超导体母体材料),具有自旋密度波(一种磁有序)转变,这些与上述钒基笼目体系显著不同。第一性原理计算表明,CsCr3Sb5的费米能很靠近量子干涉相消导致的平带,而钒基体系中的费米能则位于范霍夫奇点附近。图1 竹筐中的笼目图案(a)、铬基笼目材料的晶体照片(b)、CsCr3Sb5中的二维笼目晶格(c)以及铬基和钒基材料电子结构的比较(d)。 非常规超导体一般都具有与磁性相联系的普适电子相图。通过调节控制参量(化学掺杂、压力、电场等),磁有序可被逐渐压制,随之出现非常规超导电性。本工作揭示出铬基笼目晶格体系也具有类似的电子相图:通过施加压力,磁有序或密度波序被逐渐抑制,直至出现超导电性。值得一提的是,最高Tc (6.4 K)出现在磁有序消失的压力点(亦被称为量子临界点,QCP)附近,此时的上临界磁场超过泡利顺磁极限。同时,高温正常态显示出非费米液体(或者叫做奇异金属)行为。此外,非常规超导体的另一显著特征是它的Tc/TF值(TF为费米温度)往往远高于常规超导体。的确,新发现的铬基笼目超导体CsCr3Sb5的Tc/TF估算值与典型非常规超导体相当。总之,该强关联磁性笼目体系展现出非常规超导体的许多共性特征,对它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解决非常规超导机理问题。图2 (a) 非常规超导体的普适电子相图示意图;(b) 铬基笼目超导体CsCr3Sb5的电子相图。 图3 常规超导体与非常规超导体按照超导转变温度Tc及费米温度TF的分布。铬基笼目超导体CsCr3Sb5的Tc/TF值与典型非常规超导体相当。 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刘艺博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刘子儀副研究员、杭州师范大学/上海大学鲍金科副教授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周睿特聘研究员、程金光研究员以及浙江大学曹光旱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合作者还包括浙江大学研究生吉良雯、武思祺、柴万力、卢佳依、刘长超同学以及刘继永实验师、陶前博士、曹超教授、许祝安教授等,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生申沁鑫同学、杨芃焘副主任工程师、罗军副研究员、杨杰副研究员、王铂森副研究员等,浙江工业大学许晓峰教授,西湖大学研究生杨武璋同学和任之研究员,湘潭大学蒋好博士,以及杭州师范大学徐陈超博士等。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先导B专项和青年创新促进会项目的支持。论文中的高场核磁共振实验和高压物性测量是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SECUF)上完成的。
什么是拓扑?它是近代发展起来的一个数学分支。简单地说,拓扑就是研究有形的物体在连续变形下维持不变的整体性质。想象一下,有一个用橡皮泥做的甜甜圈,将它连续变形拉伸成带把手的咖啡杯。这两个形状在拓扑结构上,拥有共通属性,因为它们都有且只有一个“洞”。同理,从拓扑学来看,立方体和球体也具有相同的拓扑结构。从拓扑学到拓扑物态再到拓扑材料,近几十年来,拓扑学“跨界”到物理等多个学科,成为科学研究的一大热点。近日,浙江大学关联物质研究中心、物理学院研究员徐远锋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等多个国际团队合作,系统研究了晶体材料声子谱中的拓扑物态分类。通过理论分析和高通量计算,研究团队得到了一万多种晶体中声子谱的对称性特征和拓扑性质,并建立了拓扑声子材料数据库,为拓扑元素周期表增添了原子振动的信息。相关研究成果以Catalog of topological phonon materials为题于北京时间2024年5月10日在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上发表。同时,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Prineha Narang教授在Science上撰写了评论性文章Topological phononics is cataloged,对该工作进行了解读。l 发现拓扑声子材料只能“撞大运”?拓扑绝缘体材料具有奇异的边缘导电通道性质,也就是说它不像常规绝缘体那样完全不导电,而是在材料内部不导电的同时又在表面能够导电,具有特定自由度的电子在材料表面单向“奔跑”。在对称性的保护下,反向运动的电子之间不会互相干扰,因此有望被应用于低功耗电子器件的设计和量子计算元器件的开发,并为新型能源材料和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新思路。徐远锋长期从事拓扑物态理论和材料计算研究,近几年通过发展普适的理论方法主导完成了磁性拓扑电子材料和拓扑平带电子材料的分类和计算,相关工作分别于2020年和2022年发表在Nature上。“随着拓扑能带理论的快速发展,由晶体对称性保护的拓扑电子态得到了系统研究。在电子体系之外发现新型拓扑物态或‘准粒子’,探索拓扑物态与其它量子物态的内在联系已成为凝聚态物理领域的前沿热点之一。”徐远锋说。拓扑声子是拓扑材料领域近年来的后起之秀。与电子一样,固体材料中原子的振动模式(声子)也可以定义拓扑性质,拓扑声子材料的研究领域涵盖物理学、材料学、声学等多个领域,其应用前景也非常广阔。然而,在真实的三维晶体材料中发现拓扑声子还存在很大的偶然性,寻找过程异常艰难,至今新型的拓扑声子物态以及理想的拓扑声子材料依然十分匮乏。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更加快速高效地找到理想的拓扑声子材料呢?“由于对晶体材料中声子谱的探测非常耗时耗力,如果没有成熟的理论和数值模拟作为支撑,光靠做实验来发现拓扑声子材料无异于大海捞针,我们希望能够借鉴拓扑电子态的相关理论方法来快速寻找拓扑声子体系。”徐远锋说。 图 SEQ 图 \* ARABIC 1高通量计算拓扑声子材料流程图与数据统计 l 一键穷尽所有拓扑声子类型声子是晶体材料中原子集体振动激发的能量准粒子。跟电子等费米子相比,声子不具有自旋自由度,如果要构建它的拓扑分类理论,可以参考无自旋-轨道耦合的电子系统。 顺着这个思路,徐远锋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B. Andrei Bernevig教授等多个国际团队合作,采用无自旋的拓扑量子化学理论结合高通量计算的方法,对一万多种晶体材料的声子谱进行了解析,通过计算得到了声子谱的对称性特征和拓扑性质,包括丰富的拓扑简并点或简并线、“脆拓扑”声子能带以及可类比电子共价键的“阻塞型拓扑”声子能带。经统计,超过一半的晶体材料中存在着不同类型的拓扑声子结构,这也向人们进一步展示了拓扑物态在声子体系中的普遍存在性。图 SEQ 图 \* ARABIC 2不同类型材料中的拓扑声子表面态 同时,团队还对所有材料的拓扑声子表面态进行了计算,并建立了拓扑声子材料数据库。打开这个数据库,在元素周期表上任选一个元素,点击后就会跳出数据库中包含这个元素的所有晶体材料,再次点击就可以轻松查询到相关材料详细的对称性和拓扑信息,从而快速找到适合实验的晶体材料。 图 SEQ 图 \* ARABIC 3拓扑声子材料数据库(https://www.topologicalquantumchemistry.fr/topophonons) 有了这样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和清晰的索引目录,拓扑声子材料的实验发现将变得有迹可循。目前团队已经提供了上百种理想拓扑声子候选材料,有效弥补了理想拓扑电子材料匮乏的现状,为后续拓扑声子的实验探测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撑。“晶体材料中存在丰富的物理自由度,将电子和声子的自由度耦合起来有可能产生更有趣的新型拓扑物态和量子现象”,徐远锋对下一步工作计划进行了展望。 图 SEQ 图 \* ARABIC 4关联物质研究中心徐远锋(左二)课题组徐远锋研究员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普林斯顿大学B. A. Bernevig教授、N. Regnault教授以及巴斯克大学L. Elcoro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了国家基金委和浙江大学的资助。 论文DOI: 10.1126/science.adf8458
电子是世界上最简单、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基本粒子之一。实现对电子相位的直接观测是科学家们面临的一项长期挑战。3月29日上线的Science杂志刊登了来自浙江大学林康研究员、德国法兰克福歌德大学Reinhard Dörner教授和合作者们的研究论文Ultrafast Kapitza-Dirac effect,他们在实验中首次发现了超快卡皮查-狄拉克效应。这为研究电子性质带来了全新的技术手段:通过拍摄电子脉冲在不同时刻穿过驻波脉冲产生的衍射条纹,人们可以直接观测电子的相位信息。 我们知道,一束光在经过光栅后会发生衍射。物理学家卡皮查和狄拉克在1933年提出,当电子束经过一个持续驻波光场时,同样也会发生衍射,这就是传统的卡皮查-狄拉克效应。由于技术限制,该现象直到2001年才被美国科学家首次实验证实。传统卡皮查-狄拉克效应的妙趣在于:波粒二象性的本质在这个效应中得到了最完美的阐述,粒子和波的角色转换了两次,电子从粒子变成了波,而光栅则从实体的材料变为非实体的光场。在这项研究中,林康和Reinhard Dörner提出采用泵浦-探测方案对传统的卡皮查-狄拉克效应进行拓展。新方案重置了观测对象和手段:先用一束飞秒脉冲电离中性原子产生电子脉冲,然后再用一束时间延迟的飞秒驻波去衍射该电子脉冲。“我们把观测对象从持续的电子束变换为电子脉冲,同时,把观测手段从持续的光子驻波转换为光子脉冲形成的瞬时驻波。”林康说。图:超快卡皮查-狄拉克效应衍射条纹 不妨简单地将实验理解成给运动员拍照,新升级的方案增加了“连拍”功能,光子驻波的每一次脉冲就等效于一次“快门”,多次脉冲就能对电子脉冲进行“连拍”。“运动员”就是电子脉冲,其不停变化的“动作”都可以被快门记录。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组不同时刻的运动员照片。在这里,时间就像一把尺,将电子脉冲运动的过程直观地切分成了多个画面,实现超快动力学分辨。最终,超快卡皮查-狄拉克效应清晰地展现在研究团队眼前。连拍图像完美呈现了电子脉冲在不同时刻被光子驻波脉冲衍射后的画面。其中,光子脉冲驻波以60飞秒的“快门”、间隔100飞秒进行“连拍”,记录了电子脉冲随时间的演变。相比而言,传统的卡皮查-狄拉克效应没有时间快门,它呈现的是静态画面。图:超快卡皮查-狄拉克效应连拍 林康介绍,这项研究将传统卡皮查-狄拉克效应进一步拓展至时间维度,实现了对电子运动过程中相位演化的超快时间分辨。杂志审稿人认为:论文非常好且清晰,数据非常令人兴奋,观测结果是新的且重要的,应该立即发表。这些实验的一个重要前景是可以使用卡皮查-狄拉克干涉仪作为电子波包相位的精确诊断工具。浙江大学物理学院研究员林康为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德国法兰克福歌德大学教授Reinhard Dörner为共同通讯作者,其他共同作者包括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梁昊博士,德国法兰克福歌德大学Sebastian Eckart, Alexander Hartung, Sina Jacob, Qinying Ji, Lothar Ph. H. Schmidt, Markus S. Schöffler, Till Jahnke, Maksim Kunitski。 论文DOI: 10.1126/science.adn1555
热烈祝贺物理学院王大伟教授荣获2024年威利斯·E·兰姆激光科学与量子光学奖。该奖项表彰王大伟教授在量子光学与凝聚态物理学交叉领域开创新的研究方向并领导其实验探索,包括超辐射晶格和量子化光场的拓扑态。王教授的研究团队目前致力于在原子-光子耦合系统中进行量子模拟,以及利用量子光源进行精密测量研究。 威利斯·E·兰姆激光科学与量子光学奖每年颁发一次,以表彰对该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该奖项为纪念著名激光物理学家威利斯·E·兰姆而设立。他于1955年因发现氢原子兰姆位移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并为激光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奠基性贡献。
2023年12月8-11日,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物理实验教师培训基地(筹)暨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与管理研修班(第一期)在浙江大学成功举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共七十多所高校,一所中学,近一百五十名物理实验教学领域的专家与教师参加了此次研修班,其中包括新疆师范大学等六所教育部对口支援高校的十一名代表,十一位创新发展联盟企业人士及德国厂商代表。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王青教授、浙江大学物理学院院长林海清院士、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实验专委会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增明教授、浙江省物理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浙江大学物理学院许祝安教授和新疆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塔西买提·玉苏甫教授分别致辞。开幕式由浙江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主任王业伍教授主持。开幕式上,王青教授代表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热烈祝贺全国物理实验教师培训基地(筹)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与管理研修班(第一期)正式开班。他表示,“培训”是本次研修班的主题,也是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被赋予的职责之一。这次借助浙江大学的力量举办研修班,是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浙江大学可以为教师培训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与此同时,王青还表示,是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使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各高校一同主动推进教育部对口支援工作。林海青院士希望通过这次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与管理研修班,开启物理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在教学研究与管理方面的学术会议型的专业培训新气象,期待在此基础上搭建物理实验教学交流平台,建设全国性的物理实验教师培训基地,各高校同仁一起探索、共同进步,为提升物理实验教学质量共创美好未来。张增明教授期望大家通过建设培训基地并依托基地,介绍先进的教学理念,交流教学经验,更新教学方法,引入新的教学设计,实现因材施教,为各学校培养符合不同发展需求的人才。许祝安教授表示,本次研修班借鉴学术会议,以非常深入的方式分享各自在实验教学方面的经验和成果,共同探讨物理实验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希望浙江大学能成功筹建全国物理实验教师培训基地。塔西买提·玉苏甫教授感谢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各高校以及全国物理实验教学仪器创新发展联盟整合优秀资源对新疆师范大学的精准支援,预祝第一期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与管理研修班取得圆满成功。此次研修班是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由浙江大学物理学院和浙江省物理学会承办,全国物理实验教学仪器创新发展联盟协办的专业性教师培训活动。该活动旨在促进全国各高校物理实验教学的发展,细化落实教育部高校对口支援工作及物理实验“101计划”师资培训事宜,加强各高校实验教师之间的交流,切实提升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与管理水平,加快推进全国物理实验教师培训基地在浙江大学的建设工作。在为期两天的研修班活动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增明教授、浙江大学唐睿康教授、北京大学张朝晖教授、复旦大学乐永康教授、东南大学熊宏齐教授、东北师范大学李金环教授、同济大学方恺教授和浙江大学王业伍教授分别就大学物理课程体系的构建、面向一流的实验教学人才建设、科研引领推动物理实验教学、物理实验教学的中外交流、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化标准化建设、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物联网与可视化技术赋能物理实验教学、实验教学的思考与探索等主题各作了长达一个半小时的深入报告,开启了物理实验教学研究与管理学术会议型的专业培训先河。与会代表们纷纷表示,这次研修班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且深入的专业性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收获满满。此次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与管理研修班(第一期)的成功举办,不仅为教师代表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交流机会,也进一步夯实了全国物理实验教师培训基地的建设工作,希望以此为开端,发挥各自优势,促进全国实验教学与管理的共同进步,为全国物理实验教学的繁荣与发展贡献力量。
2023年11月23-27日,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创新)总决赛在重庆大学落下帷幕,浙江大学参赛队伍创造佳绩,斩获全国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的优秀成绩。本次竞赛组织过程中,由浙江大学物理实验中心组成的竞赛指导团队认真筹备,成果显著,浙江大学荣获“优秀组织奖”。我校参赛学生准备充分、发挥优异。命题类作品《双层六角结构的衍射摩尔纹探究》(参赛学生:刘瑞洋,周一全,高滢颖,唐彬轩),自选类虚拟仿真作品《基于问题的虚拟仿真实验 ——以牛顿圈实验为例》(参赛学生:陈昊旸,姚治威,刘子溟,付孜晗),讲课类作品《声速的测定实验》(参赛学生:孙俊涵,汪涵,华展辉)等三项作品获得国家级一等奖。自选类作品《基于红外热成像仪的热浮法湍射流流态转捩机理的探究》(参赛学生:谢永青,叶皓天,王加涵,高毅)获得国家二等奖。决赛现场参赛学生照片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创新)由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物理学科组、全国高校实验物理教学研究会、中国物理学会物理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主办,是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唯一物理类赛事。本届大赛共有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603所高校,2340支队伍,13000多人次报名参赛,最终有231所高校、427支队伍参加本次现场国赛决赛。比赛采取预赛、决赛赛制,由来自全国各高校的教师组成的专家评审团对作品进行公平、严格评审,最终选出各奖项。
2023年7月-8月,由浙江大学物理学院承办的俄罗斯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Peter the Great St. Petersburg Polytechnic University)线上暑假课程项目顺利举行,来自浙江大学8个不同院系的31名学生参加了本次暑假项目的5门课程。本次线上暑假课程内容丰富,涵盖专业课程、报告讲座、项目展示等部分,为同学们带来了难忘的交流体验。一.跨文化交流跨文化交流(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Research)课程中,老师教授了同学们文化和沟通的基本概念和定义。同学们亲身参与了几项有趣的跨文化交流案例,包括如何跨文化做生意,在谈判研讨会达成双赢;学习了许多有效的商业通信方式,例如撰写商业信件、电子邮件、正式商业报告和提案、如何使用大众媒体进行有效的沟通,并且创建出有效的新闻稿;除此以外还学习了关于科学研究基础的知识和数字资源。课程以科学实践的形式举行,尽可能接近跨文化商业沟通和科学研究的实际应用场景。老师通过开展讲座、研讨会和商业游戏等,为同学们展现了跨文化做生意最重要和最具挑战性的问题,语言和非语言沟通及一些与大众媒体沟通的细节。在线讲座让老师与小组成员同步进行谈话,进一步加深了同学们对知识的了解与利用。同学们通过学习也掌握了信息处理的技能,加深了对dasff科学研究所需的各种数字资源的理解。二.空间技术基础“空间技术基础”(Space Technologies: Fundamentals)为同学们打开了空间技术之门。课程首先为同学们介绍了经典的宇宙理论,借由经典力学构建的宇宙体系引入,再过渡到如今的宇宙图景。随后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自工业革命后人类科技的大发展,以及由此催生出的一系列新的发现和发明。在此背景下,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许多重大空间技术,如激光通讯,纳米卫星的电路结构及控制软件设计,并针对这些技术的实际应用进行了详细阐述,包括如何使用无线电沟通卫星与地面控制台,纳米卫星的的遥感观测等。课程的最后,老师将同学们两两分组,自行设计具备一定功能的纳米卫星。该课程为同学们奠定了近代空间技术的理论基础,拓展了同学们的物理学眼界,帮助同学们将理论知识应用在实践中。三.沉浸式体验俄罗斯文学、历史与艺术“沉浸式体验俄罗斯文学、历史与艺术”(Immersion into the Russian Literature, History and Art)课程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俄罗斯文化与传统、俄罗斯文学和俄罗斯艺术。在俄罗斯文化与传统部分,同学们了解了如何用俄语进行常用语的交流、俄罗斯的地理文化、俄罗斯的传统民族艺术、俄罗斯的食物文化和俄罗斯的手工艺文化等等。在俄罗斯文学与俄罗斯艺术部分,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俄罗斯哲学家的思想,对俄罗斯的艺术魅力从现实层面进行了剖析。同学们云游览了美丽的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对俄罗斯的文化、历史与艺术有了全面了解。四.等离子体物理和可控核聚变“等离子体物理和可控核聚变”(Plasma Physics and Controlled Fusion)课程由教学和讲座两种模式组成,包含等离子体物理的基础理论,以及先进的大型实验装置——仿星器与托卡马克装置的介绍。授课老师先简要概述了等离子体物理学的历史,介绍了地球和宇宙中的等离子体现象,并通过实验室录制视频展示稀有气体辉光放电管、静电离子球等现象,让同学们了解了等离子体的各种有趣性质,还当场板书计算,帮助同学们进一步掌握知识点。之后课程进一步介绍了等离子体物理在可控核聚变领域的相关原理,包括劳森判据与点火准则、等离子体诊断原理以及电磁波等离子体加热原理和中性光束注入等知识,并由此引出控制核聚变的前沿研究以及设备建造;讲座部分老师从等离子体物理的基本概念出发,带领同学们重温其发展历程,并介绍相关科技前沿,让同学们对于等离子体物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两部分相结合,带领同学了解等离子体物理内容,激发同学们关于该方向的兴趣,帮助同学们扩展了物理学视野,提高了理论水平。五.机器学习:理论与应用本次的“机器学习:理论与应用”(Machine Learning: Theory and Application)课程为同学们敞开了通向机器学习世界的大门。在这个课程中,同学们深入研究了机器学习的工作流程,探索了数据预处理、算法训练、预测以及再优化等完整流程,掌握了多种机器学习算法,并初步领略到神经网络算法的精妙之处。这门国际课程包含理论讲座和研讨班两种授课方式,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以供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实操。理论课上收获满满:同学们深入了解感知了机算法的内涵,被老师引领着穿越机器学习的历史长河,深度剖析了机器学习算法的理论原理,探索了如何运用梯度下降优化方法来训练神经网络;研讨班中思维碰撞,同学们积极探索Python编程语言的奥秘,动手实践机器学习算法的Python应用。此外,课程内容涵盖了众多机器学习算法,其中包括监督学习中的支持向量机算法、K邻近算法以及决策树算法。同学们通过老师示范的实际案例对机器学习理论有了深入理解。在两位充满激情的老师的引领下,同学们被激发出深入研究这一领域的浓厚兴趣。老师们为同学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智能世界,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将在同学们未来的学术和职业生涯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同学们未来的机器学习之旅铺平道路。本次线上课程的成功举办,使得同学们在家中也能领略到千里之外的文化属性,抓住屏幕对面的思维火花。这一段历程,一定会像种子一样在同学们的心中生根发芽,给予大家国际视野和交流信心,激励浙大人愈发求是进取,活出一番别样的风采。同时,也鼓励大家在未来积极参与更多国际交流项目,相信在未来,同学们还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国门,更切身地参与到国际交流活动中去。
还记得1979年的入学,还记得四载里老师们的谆谆教诲,还记得春夏秋冬同学们青涩的脸庞,还记得1983年夏天的长亭送别。走过了四十个365里路,一声呼唤,同学们又回到这熟悉的校园。11月4日,物理学院毕业四十年的83届校友们从全球各地回到母校的怀抱,相聚在浙大紫金港物理学院新大楼里,甚至有的同学从美国飞奔而来,机场直达校园,思念之情,溢于言表。在物理学院新大楼里,同学们感慨物理学院这些年来飞速地变化,在一楼大厅里开心地拍照留影,在毕业墙上找到自己的毕业照时,更是激动地欢呼雀跃! 随后,校友们在物理学院新大楼报告厅举行了座谈会。物理学院常务副院长王孝群、党委副书记邹安川参加。座谈会上,王孝群向校友们详细介绍了物理学院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规划,指出现在正是物理学院快速蓬勃发展的时期,学院在人才队伍、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令人欣喜的成绩,这些都离不开广大校友的关注和支持。邹安川强调,校友是学院最宝贵的财富,是学院办学成果最有力的体现。校友与母院是情感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希望校友多关心和支持学院和母校的发展,学院也将为校友的发展提供积极的支持。随后,本次活动的组织者盛正卯老师连线未能到场的其他同学线上交流,分别介绍了自己这四十年来的历程,畅聊这几十年来的变化和感受。 聚的时间总是短暂的,转眼又各奔东西,道一声再见!也期待着再聚首,愿岁月静好,初心依旧!!
近日,浙江大学物理学院迎来了双重喜讯:我学院正式挂牌成为中国物理学会科普教育基地和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培训与实践基地。这一荣誉标志着浙江大学物理学院在科学普及、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培训与实践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认可。近年来,浙江大学物理学院以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为平台,一直致力于科学普及和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和培训实践,积极推动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和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学院拥有一支热心科普、教学水平高的师资队伍,为浙大学子提供优质的教学同时,还为公众和青少年提供优质的科普与科技实践活动。此次挂牌中国物理学会科普教育基地和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培训与实践基地,是对浙江大学物理学院多年来在科普和青少年科技教育领域所做的努力和贡献的肯定。这一荣誉将进一步推动该学院在科普和青少年科技教育事业上做出更大的贡献。相关图片:中国物理学会科普教育基地授牌活动相关链接: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培训与实践基地的认定通知,https://www.cacsi.org.cn/gzdt/zgkjgzzxhdt/art/2023/art_48c105f8394f4169880f6652a1c19eff.html。
十一月的杭城秋高气爽,湖水湛蓝,黄叶红枫点缀着城市,让整个城市变得更加美丽动人。物理学院73届校友在毕业50周年之际,从各地回到了浙大,回到了金秋尽染的校园里。老同学相见场面非常令人感动,有坐着轮椅来,有拄着拐杖来,也有带病坚持由家属陪着过来的,他们有的人已经几十年未见了,人生只有一个五十年!虽年逾古稀,但大家都精神矍铄,怀着一颗感恩母校,感恩老师之心,满面春风,喜气洋洋。如同游子回到了母亲的身边,大家向亲爱的母校汇报我们的人生经历、收获以及感想! 物理学院校友分会为本次聚会精心安排了各个环节,还特地为大家准备了毕业50周年的执年返校证书。领到证书的学长们满心欢喜,认真诵读着证书上的每一个字,并向学院表示了真诚的感谢! 除了学院的精心安排,本次聚会的号召者们也特别用心地为大家准备了一份特别的礼物,就是当年他们毕业时《杭州日报》特别报道的影印版。“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报刊首卷语赫然写着这一段话,如今回首,这正是他们的一生写照,他们为中国这50年来的发展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力量。73届全体学生共同祝愿母校蒸蒸日上,再创辉煌!也祝愿73届的同学们健康快乐,共享幸福的明天!
九月的杭州,即将迎来亚运,九月的浙大,已迎来莘莘学子。9月2日,浙江大学物理学院03届22位同学们在毕业二十周年之际,如远行的游子回到母亲的身边,从各地回到了海纳苑8幢,回到了物理学院,回到了母校。从2003走到了2023,二十年弹指一挥间,求是园中的重逢,诉不完的是对母校的关心和对物理学院发展的关注,感怀母校,感谢师恩。同学们请来了 “我最喜爱的老师”,当年担任浙江大学理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的叶高翔老师,统计热力学老师许晶波老师,物理学院党委副书记邹安川老师参加活动,座谈会由03届校友毕业生陈苗根同学主持。邹安川副书记向校友们介绍了物理学院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规划,指出现在正是物理学院快速蓬勃发展的时期,学院在人才队伍、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令人欣喜的成绩,这些都离不开广大校友的关注和支持。他强调,校友是学院最宝贵的财富,是学院办学成果最有力的体现。校友与母院是情感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希望校友多支持和关心学院和母校的发展,学院也将为校友的发展提供积极的支持。“我最喜爱的老师”叶高翔老师深情回忆起物理学院的历史,浙江大学四校合并的情景。1999级物理学班是浙江大学四校合并后的首届物理学班,一个个故事娓娓道来,二十四年前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他勉励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秉承浙大求是精神继续前行,勉励做老师的同学做“王淦昌”式的好老师,同学争做“程开甲”式的卓越学子。随着点名和喊“到”之后,许晶波老师回忆起当年教同学们《热力统计学》的场景,勉励同学们“学以致用”,并用自身的例子来阐明该做到如何学以致用。同学们纷纷表示,许老师又给我们上了一次 “生动的”课。同学们纷纷发言,分别介绍了自己这二十年来的历程,畅聊这几十年来的变化和感受。聚的时间总是短暂的,转眼又各奔东西,道一声再见,下次见!9902班,相逢在9月2日,期待再“缘”。
七月的杭州,正值盛夏,西湖荷花别样红。7月1日,浙江大学物理学院88级的同学们在入学三十五周年之际,如同远行的游子回到母亲的身边,从各地回到了老和山下,回到了玉泉校区教十二,回到了母校。弹指一挥间,从1988走到了2023,三十五年后求是园中的重逢,诉不完的是对母校的关心和对物理学院发展的关注,感怀母校,感谢师恩。同学们请来了当年88级的辅导员、现浙江大学档案馆馆长王东老师,物理学院党委副书记邹安川参加活动。王东深情回忆起当年的相处故事,一个个的故事娓娓道来,三十五年前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他勉励在座的每一位同学秉承浙大“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求是精神继续前行。邹安川向校友们介绍了物理学院历史、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指出校友是学院最宝贵的财富,是学院办学水平最重要的体现,校友与母院是情感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引起了校友们的强烈共鸣。各位老师、同学纷纷发言,大家共叙当年同窗的点滴,畅聊几十年来的变化和经历。相聚的时光总是匆匆,转眼又要各奔东西,道一声珍重,来年我们再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