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5日至11月9日,浙江大学物理学系共计27名同学在副系主任赵道木教授、陆�豪副教授和周婷老师的带领下,赴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和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SUTD)交流访学。本次交流以报告讲座和实验室参观为主。 一、NUS―潜心钻研,蔚然成风 2019年11月7日上午,浙江大学物理学系一行30人前往新加坡国立大学物理系交流访学,浙大师生先后参观了新加坡国立大学的表面物理实验室和表面化学实验室。 实验室的黄玉立研究员、苟健研究助理和方涵彦博士向大家详尽地解释了扫描隧道显微镜(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的构造、原理及应用,生动地为我们讲解了如何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扫描原子并移动原子,以及压电陶瓷扫描管(Piezoelectric Tube)、电子隧穿(Electron tunneling)、成像(Image)等相关概念、扫描隧道显微镜和角分辨光电子能谱(Angle resolved photoemission spectroscopy)等技术,以及与世界其他实验室的合作。研究组们对二维材料的性质及应用进行了广泛而有深度的研究,比如石墨烯、二硫化钼、二硒化钨等材料的研究。 此外,浙大同学们还对实验室其他仪器进行了参观和学习,黄玉立研究员等人热情地回答了同学们的疑惑,并围绕学术生活、就业择业等方面展开了友好交流。参观新加坡国立大学实验室不仅激发了浙大同学们对实验室研究的兴趣,更加深了同学们未来在新加坡研究学习的热情。 二、SUTD―理工结合,创新兴之风 2019年11月8日上午,浙江大学物理学系师生30人来到了新加坡另一所新秀大学――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进行交流参观。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数理学院院长RickyAng对浙江大学物理系的到访表示欢迎,并详细介绍了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的办学理念、全球排名、科研成果、毕业前景、申请条件及奖学金申请等情况。 紧接着,各位老师分别对自己的研究领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杨声远老师介绍了量子材料理论研究室目前的研究方向及研究成果:如拓扑绝缘体,具有黑洞视界的凝聚态系统等;Dario Poletti老师介绍了其研究方向:多体开放量子系统及相关成果,并具体介绍了在读学生的奖助金情况;AngYee Sin老师介绍了基于二维材料的高效能电子器件的相关研究;钟康豪老师介绍了博弈论与现实世界中的帕隆多效应的理论模拟研究。 报告后,双方师生进一步交流,从科研到生活,从当前研究兴趣到今后毕业去向,在交流中加深彼此了解。 本次交流活动不仅使访学团师生了解了新加坡两所高校的研究情况,同时也领略到新加坡的风土人情,相信这将为今后的学习研究以及未来双方的合作打下基础。
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要求,现将物理学系2020年拟录取推荐免试博士研究生公示名单予以公示(见附件)。公示期为十个工作日。 若对公示名单有异议,请于公示期内与浙江大学物理学系研究生科联系,联系电话:0571-87953304。 所有拟录取的免试研究生请自行到所在学校校医院或其他二甲及以上医院体检,并于2020年3月31日前将体检表(顺丰或EMS)寄送到: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浙大路38号浙江大学玉泉校区教十二404,郑老师。0571-87953304。附件:物理学系2020推免博士研究生公示名单 浙江大学物理学系研究生科2019年11月1日发布
2019年10月29日,2017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赵忠贤院士前来浙江大学物理学系与师生进行学术交流。上午九时许,赵忠贤院士与我系相关教师进行座谈。赵院士开场就说“目前浙大物理学系有吸引力,特别是最近引进了不少人才”,随后在科研、教学、人才等方面展开讨论。在科研方面,赵院士建议大实验室增加专门的工程师来管实验设备和实验教学。他还提到,专研前沿、搞突破性的研究固然好,但应用上的进步也很值得做,比如铁基超导里也可以去寻找适合应用的超导体。赵院士还特别强调了人才,他说:要实现弯道超车,就要靠年轻人,35岁左右的年轻人,有基础同时思想比较解放,热忱很高,可以培养十年,四五十岁就干出事业来了。35左右的年轻人少了,这个单位的未来就麻烦了。赵院士还专程拜访了我系唐孝威院士并表达了敬意。下午四点,赵忠贤院士在教十二201室举行了“漫谈超导”的报告会,前来参加的师生济济一堂,好几位兄弟院系的教授也来旁听报告。报告中,赵院士谈了超导的发展历程、重要意义、在各个领域的最新应用,以及国际视野下我们要怎么做等内容。赵院士的报告,深入浅出,直抒胸臆,妙语连珠。超导,永远年轻Forever Young!赵忠贤院士简介:2017年获习近平主席亲自颁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5年Matthias 奖项2014年何梁何利科技成就奖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9年、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次1988年陈嘉庚物质科学奖1988年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1987年获TWAS 物理奖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技术物理系。曾在英国、美国的实验室进修和做访问学者。其一直从事超导研究,1976年起开始探索高温超导体研究至今。1987年与合作者独立发现液氮温区铜氧化物超导体,2008年发现临界温度50K以上系列铁基超导体并创造大块铁基超导体转变温度的记录。
物理学系全系师生、离退休教职工、校友: 去年,浙江大学物理学系成立90周年,今年,我们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继往开来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师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广大物理学子以杰出的物理前辈为榜样,回归初心,胸怀远大理想信心,热爱专业,努力学习,专注科研,物理学系党委将面向全系师生、离退休教职工、校友开展“物理学人的初心”主题征文比赛。 一、征文对象: 物理学系全系师生、离退休教职工、校友 二、征文主题: 物理学人的初心 三、征文时间: 即日起至11月30日 四、征文要求: 1.征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内容积极向上,紧扣主题,抒写真情实感,可以讲述自己和老师的亲历、亲闻,以小见大,知微见著。 2.正文内容字数在1500字以内为宜,诗歌不超过60行,需注明作者姓名、入学年级、所属专业、联系电话等信息。 3. 参赛征文文责自负,如发现学术不端等情况按学校相关规定处理。 五、征文报送: 教师投稿联系人:马老师 电话:0571-87951481 E-mail:phymayt@zju.edu.cn 学生投稿联系人:郎老师 电话:0571-87953917 E-mail:langqihao@126.com 离退休教职工投稿联系人:章老师 电话:0571-87953117 E-mail:phyzhch@zju.edu.cn 校友投稿联系人:沈老师 电话:0571-87951642 E-mail:yile@zju.edu.cn 六、征文评选: 系党委将组织评审小组对投稿作品进行评选,根据各研究所、各班团学生组织,评出优秀组织奖和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若干,颁发荣誉证书与适当奖励。优秀作品将在物理学系简报上刊登,并收录入系史资料库。欢迎广大师生踊跃投稿! 物理学系党委 2019年10月22日
2019年10月19日,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联合天文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联合天文学研究中心”)成立揭牌仪式暨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会议在浙江大学玉泉校区顺利举行。浙江大学副校长严建华教授、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常进研究员、浙江大学理学部主任罗民兴院士、联合天文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景益鹏院士、国家天文台台长赵刚研究员、上海天文台台长沈志强研究员等校内外嘉宾出席活动,浙大物理系部分师生代表参加成立仪式。成立仪式由浙江大学物理系系主任王业伍教授主持。浙江大学副校长严建华教授致辞,他表达了学校对“联合天文学研究中心”成立的大力支持和美好祝愿,并希望通过联合中心作为纽带,加强浙江大学与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等天文领域兄弟单位的科研合作,充分挖掘发挥两个单位在各自传统领域的学科优势,真正实现强强联合,在天文学科领域发展作出贡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常进台长、浙江大学理学部主任罗民兴院士、联合天文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景益鹏院士分别做了讲话。随后,严建华副校长、常进研究员、景益鹏院士、罗民兴院士共同为“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联合天文学研究中心”的成立揭牌。揭牌仪式结束后,联合天文学研究中心迎来了第一批捐赠。由杭州东方嘉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陈万翔校友向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自2019年起,连续五年,每年捐赠人民币伍万元,用于设立“浙江大学物理学系嘉富星空奖学金”和“浙江大学物理学系嘉富星空奖教金”,奖励联合中心研究生和物理学系青年职工。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秘书长沈黎勇先生代表浙江大学接受捐赠,沈黎勇先生向陈万翔校友颁发捐赠证书。随后,陈万翔校友讲话并期待浙大和东方嘉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今后开展更加广泛、更加紧密的合作。 捐赠仪式后,联合天文学研究中心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会议顺利召开,与会委员们围绕联合天文学研究中心的规划、发展等话题展开了充分交流和热烈讨论。
浙江大学物理学系具有悠久的历史,毕业校友群星灿烂。为了更好地搭建校友之间沟通和互助平台,浙江大学校友总会物理学系分会于2012年11月成立。现任会长是罗民兴院士。为进一步做好浙江大学物理学系校友工作,建立校友联络档案,更好地服务校友,我们专门成立校友工作组,欢迎广大校友跟我们联系。我们可以为各位校友:1、组织校庆、系庆回校联谊工作。2、帮助回校校友预定活动会议室、帮助联系校车等工作。3、协助各年级、班级整理完善通讯录。4、统筹校友资源,构建校友发展共同体。 请联系我们:沈一乐,座机:87951642,电子邮箱:yile@zju.edu.cn。 附:历届毕业校友联络人入学年级毕业校友联络人1954竺树声1958王克全、朱精敏1960徐宗元1962级1班陈东生1964级1班陈流生1963季肖蕙、王才武1964(杭大)顾根青1965(杭大)金进生1965周煦炎1974叶元法、贾仁亨1974(杭大)朱之平1977应和平、朱雯、谢爱华、宣成、张玉荣1978陆旋辉、徐云飞1979罗民兴、盛正卯1980许瑞明、鲁定辉1981林强、孙富强1982厉位阳、鲍德松1983潘佰良、郑侃1984王东、曹新伍、卓玲佳1984杭大严大东1985杭大陆金伟1985王丛健1986林煜、赵道木、曾兴斌、郭骅1987童利民、诸天福1988陶向明1989张建军、吴峰1989物理实验高军民1990储晓峰1991赵焕东1992姚青、杨波1994邵惠中、田雨、魏文锋1995杭大郁海波、王立刚1995陈忠才、肖咏1996王凯、叶全林1997曹小华、李攀峰、张奎文1997级1班邓明清1998王雍、唐建新、李敬源1999徐象繁、雷哲敏、徐三成、苏奇平2000夏晓武、李林军、周栋2001王宙洋2002邢晖、王浏诚2003陈美良、葛昀洲、何宇、李圣文、马健、邵凯南、刘海山2004戴隆贵2004硕黄家辉2005周童、陈航、石峰(3班)、成蒙2005本柯继伟2005硕杜一剑2006孙云蕾、杨辉、周旭2006本陈靖2007田旭光、翁圣、傅杰、董珊珊、彭欢、陈炮2009曹新伍、洪进、王永强2009硕彭欢201001金辉201002智国翔201003楼一杰2010求是班章浩泽2011硕黄卓然2011一班徐安妮、蒋嘉巍2011二班丁懿、曹炳松、欧玲燕2011求是班张巧滢、钱昆、傅基昌2012二班孟宪东、张文浩2012求是班陈栋、周慕霓2013靳佳明、李青青2013本直博李桐2013博沈炳林2013硕刘斌2014一班金钰莹、郭金松2014二班金涵、曾渔2014求是科学班宫健宇2014刘冠麟、潘舒2014凝聚态智国翔2014硕理论章青袍2015硕光学曹炳松2015硕凝聚态延啸远2015硕理论梁宏宾物理1401金钰莹物理1401郭金松物理1402曾渔物理1402金涵2014级求是科学班宫健宇物理系2015光学研究生班曹炳松物理系2015凝聚态研究生班延啸远物理系2015理论物理研究生班梁宏宾2016级凝聚态专业陈佳敏求是科学班(物理)1501张乃琛2016级光学班夏春生2016级理论物理王鑫物理学1502胡鹏升物理学1501徐舒笑
日前,世界知名的学术组织——美国物理学会(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APS)公布了2019年新增的会士(APS Fellow)名单,浙大物理校友包吉明名列其中。包吉明校友分别于1992年和1995年在浙江大学物理学系获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1996年赴美国,2003年在密歇根大学获得应用物理学博士学位。之后,包吉明在美国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和研究员的工作,师从美国科学院、美国工程院二院院士Federico Capasso(量子级联激光发明者)。现为休斯顿大学电机与计算机工程系终身教授,以其“发现了光声激光流,为理解纳米结构材料的基本电子和光学特性做出了贡献,并开发了用于太阳能转换和光电器件的新型纳米材料”而当选今年美国物理学会会士。包吉明2008年起在美国休斯顿大学任教,重点研究方向为半导体纳米线、金属等离子体材料光子学和基于金属氧化物纳米结构的光催化水分解研究。至今发表了120余篇论文,总引用数超过10,000次,很多文章发表在《科学》、《科学-进展》、《自然-材料》、《自然-纳米技术》等国际顶级杂志。主要成果有:在密西根大学期间,第一次用超快飞秒激光实现三电子量子纠缠态,这有助于量子计算机发展;在哈佛大学期间,实现半导体纳米线激光,硅基发光二极管,及金属纳米结构的等离子振荡;在休斯顿大学期间,发现了一个激光驱动流体原理,实现了用激光通过光声振荡作为一个没有机械运动部件的微流泵;发现一种高效用太阳能作能源的水分解半导体催化剂,第一次实现用磁场控制石墨烯取向,并且实现全石墨烯显示等等。美国物理学会成立于1899年,是世界上最具声望的物理学专业学会之一,目前在全球拥有会员四万余人,每年增选新会士,人数不超过其会员人数的千分之五。其编辑和出版的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为世界物理学界最著名、最权威的刊物。
亚太物理学会联合会(Associationof Asia-Pacific Physical Societies)于8月16日在日本文部科学省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浙江大学/加州大学的陈骝教授和京都大学的Kazunari Shibata教授共同获得第六届钱德拉塞卡等离子体物理学奖。钱德拉塞卡奖是亚太物理学会在等离子体物理领域的最高奖,为了纪念诺贝尔奖得主钱德拉塞卡而在2014年设立的,颁发给在等离子体物理领域做出开创性的重大成果的科学家。颁奖仪式将于2019年11月底在马来西亚古晋举办的第十四届亚太物理学会上进行。 陈骝教授的授奖词为“基于其在磁约束聚变和空间等离子体理论的开创性贡献;其中特别包括了地磁脉动、非线性回旋动理学、阿尔芬波加热和动理学阿尔芬波,环阿尔芬本征模,“鱼骨模振荡”和高能量粒子模,以及环形等离子体中带状流激发”。 陈骝教授的主要学术贡献 陈骝教授是国际著名的等离子体物理学家。他1946年生于杭州,1972年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后,先后在贝尔实验室(1972-1974)和普林斯顿等离子体实验室(1974-1993)工作,后于1993年加入加州大学尔湾分校任教授。陈骝教授从70年代末开始在国内推进等离子体物理的教育和科研,2000年起在浙江大学讲授等离子体物理前沿课程,并于2006年在浙江大学物理学系创立聚变理论与模拟中心并担任中心首任主任。自2016年起,任聚变中心荣誉主任。 在贝尔实验室期间,陈骝教授与Akira Hasegawa发表了关于地球磁场脉冲的经典文章(JGR1974),提出太阳风在磁层顶与地球磁场中的剪切阿尔芬波的耦合,解释了地球磁层中观测到的长周期磁场脉冲。本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地面和卫星观测中很多难以理解的现象,成为解释地球和行星磁层中磁场脉冲的标准模型。 在普林斯顿等离子体实验室期间,陈骝教授与Edward Frieman共同建立了非线性回旋动理学方程(Phys. Fluids1982),通过回旋平均去除了带电粒子绕磁力线的快速回旋运动,得到了适用于低频电磁振荡的动理学方程。该方程是现代等离子体物理中应用得最广泛的方程之一,奠定了托卡马克中微观湍流理论与模拟研究的基础。 在阿尔芬波领域,陈骝教授的重要发现还包括:与Hasegawa共同提出等离子体的空间不均匀性引起的共振“阿尔芬波加热”以及模转换为动理学阿尔芬波(PRL1974,Phys. Fluids1974);阿尔芬波与高能量粒子的共振,并用来解释“鱼骨模振荡”实验(PRL1984);预言了阿尔芬连续谱中的高能量粒子模(Phys. Plasmas1994)以及连续谱带隙中阿尔芬本征模的存在(Ann. Phys. 1985)。 陈骝教授的突出贡献还包括漂移波湍流的非线性动理学研究。陈骝教授与合作者最早应用气球模理论研究了漂移波湍流激发相干带状流结构而自调节的过程(Phys. Plasmas 2000)。 在陈骝教授的职业生涯中,共发表了超过200篇学术论文,总引用超过一万次。由于以上的杰出的学术成就,陈骝教授获得了很多重要的学术奖项,如美国物理学会“杰出等离子体物理研究奖”(2004),欧洲物理学会等离子体物理领域的最高奖―阿尔芬奖(2008),美国物理学会等离子体物理领域的最高奖―麦克斯韦奖(2012)等。陈骝教授共指导了二十余名杰出的博士生和博士后,其中多名成为国际知名的学者,在国际等离子体物理领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
近日,浙江大学、中科院物理所、中科院自动化所、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等国内单位组成的团队通力合作,开发出具有20个超导量子比特的量子芯片,并成功操控其实现全局纠缠,刷新了固态量子器件中生成纠缠态的量子比特数目的世界记录。这一进展今天发表于美国《科学》杂志。 多比特量子纠缠态的实验制备是衡量量子计算平台控制能力的关键标志,国际竞争尤为激烈。经过近两年时间的器件设计与制备、实验测控及数据处理,由中国学者组成的联合团队成功将纠缠的比特数目推进到20。 图:20比特量子芯片示意图 浙大物理系博士生宋超、中科院物理所许凯副研究员和博士生李贺康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中科院物理所范桁研究员、郑东宁研究员和浙大王浩华教授为共同通讯。其他作者包括浙大王大伟教授、朱诗尧院士,中科院自动化所蒿杰研究员、冯卉助理研究员,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张煜然博士,以及浙大物理系参与超导量子计算和量子模拟实验平台建设的青年团队(全部作者及单位信息参见论文)。 “摇篮”中的量子计算机 关于量子计算机的梦想始于上世纪80年代。1982年,著名物理学家费曼提出设想:既然自然的本质是量子的,我们能否造出一台遵循量子规律的计算机,去更好的认识量子世界?人们意识到,量子计算机的技术一旦成熟,它的运算能力将远远超越经典计算机。 计算机使用“0”和“1”进行信息存储与处理。在经典计算机里,一个比特就如一个普通开关,或0或1。量子计算机则完全不同,由于量子纠缠与叠加,一个“量子开关”可以同时代表0和1,我们称之为量子比特。想象一下,一枚摆在桌上静止的硬币,你只能看到它的正面或背面;当你把它快速旋转起来,你看到的既是正面,又是背面。于是,一台量子计算机就像许多硬币同时翩翩起舞。 量子比特数,是衡量量子计算机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量子纠缠与叠加,n个量子比特相互关联,可以生成2n种状态。也就是说,一个含有n个比特的经典存储器可以存储2n个可能数据当中的任意一个,如果它是量子存储器,则可以同时存储2n个数。相当于2n个经典计算机的CPU同时工作。每增加一个量子比特,量子计算机的运算能力将以指数倍增加。有报道指出,一台30个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和一台每秒万亿次浮点运算的经典计算机水平相当,是今天经典台式机速度的一万倍。人们相信,一旦量子比特数达到50以上,它就能在处理某些特定问题时展现超越超级计算机的运算能力。 人类差不多用了70年的时间,见证了经典计算机从笨重又不稳定、动辄占据整个实验室、浑身布满机械阀门的机器发展到便携的个人电脑、智能手机的进步;但还有许多经典计算机很难甚至无法完成的运算,量子计算机则可以胜任。我们完全有理由期待,在未来几十年内,量子计算机能从理论走向应用,完成经典计算机无法解决的大规模计算难题,在密码破解、药物设计、人工智能等领域大显身手。 然而,在澎湃的想象面前,实验室中的原型机仍像摇篮中的婴儿,到其长大成人发挥作用还需有漫长不懈怠的培养过程。近年来,不论是单个量子比特的相干性、量子门的保真度,还是量子芯片的集成度、全局纠缠态的制备规模,都在稳步提升。此前,中国科技大学的研究团队创造了操纵12个超导量子比特实现纠缠的记录。如今,这个数字被刷新,人类能够同时精确操控20个超导量子比特进行工作。 20个人造原子的“薛定谔猫” 浙江大学西溪校区西面的一幢教学楼,狭长的过道深处就是浙江大学超导量子计算和量子模拟团队的实验室,超导量子比特芯片设计、平台搭建、测控工作在浙江大学超导量子计算和量子模拟团队的实验室完成。拔地而起的钢架,错综复杂的管线、密集叠放的电路板、嗡嗡作响的制冷机……博士生宋超介绍道,这整个房间就是一台量子计算机,它的“大脑”就在一个直径80公分的圆柱形大“冰箱”的底部。 借助于显微镜,这1平方厘米的“大脑”――超导量子比特芯片露出真容。20个量子比特,均匀分布于中心谐振腔的周边,犹如由中心枢纽贯通的各个支路。“这是我们实验室迭代的第四代电路设计方案,目标是让任意两个量子比特之间都能进行直接‘沟通’,实现全局纠缠。”芯片的设计者之一,本科生张叙说。这样的芯片则是由中科院物理所李贺康博士制备的,他在近期作为博士后加盟浙大,有望在浙大微纳加工中心做出更复杂的芯片。 全局纠缠,通俗的理解就是让所有量子比特协同起来参与工作。量子操纵是量子计算的技术制高点,而实现全局纠缠是检验操纵是否成功的标志。“能够非常高精度地操控他们,然后同时还能保持质量稳定,这是一项难度极大的挑战。”许凯介绍说。许凯6年前到浙大读研开始涉足超导量子计算领域,去年获得博士学位并加盟中科院物理所开始组建自己的实验室。 图:宋超和许凯在量子计算实验平台边讨论。 实验团队利用这一芯片生成并标定了18比特的全局纠缠的GHZ态,以及20比特的薛定谔猫态。“我们确实看到了在经验世界中看不到的现象,用更形象就是――一只由20个人造原子构成的‘猫’,薛定谔猫态。”宋超说。 图:在实验控制条件下,20个人造原子集体从零时刻起跑后的相干演化动态过程的捕捉。不到200纳秒的过程中,人造原子的集体状态历经多次变身,在不同时间点出现有不同组份数(对应球中红色圈的数量)的薛定谔猫态,最终形成2组份(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状态)的薛定谔猫态。A和B图分别为理论预测和实验观察结果。C图为根据建议在新视角下对5组份薛定谔猫态的重新描绘,球中蓝色区域的出现更有力地证明了量子纠缠的存在。 在短短187纳秒之内(仅为人眨一下眼所需时间的百万分之一),20个人造原子从“起跑”时的相干态,历经多次“变身”,最终形成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状态的纠缠态。论文标题中,团队用了“薛定谔猫态”来描述捕捉到的现象。操控这些量子比特生成全局纠缠态,标志着团队能够真正调动起这些量子比特。 正是这“璀璨”的187纳秒,见证了人类在量子计算的研究道路上又迈进了一步。 第一梯队 量子计算机的研发是国际科技竞争的热点领域。谷歌、IBM、微软、英特尔、华为、阿里等高科技公司都为此投入大量研究力量。当前,实现量子计算的物理体系主要有光学系统、离子阱和量子点等微观体系,基于宏观约瑟夫森效应的超导电路由于其在可操控性和可扩展性等方面的优势,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有希望实现量子计算的几个物理载体之一。 近年来,浙江大学物理系的超导量子计算和量子模拟团队一直致力于超导量子计算和量子模拟的实验研究。2017年,团队与中科大潘建伟和朱晓波团队、中科院物理所郑东宁团队、福州大学郑仕标教授等合作10比特超导量子芯片,实现了当时世界上最大数目的10个超导量子比特的纠缠,打破了之前由谷歌和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保持的记录,使得我国在量子计算机研究领域进入国际第一梯队。 “与世界上其他的超导量子芯片相比,我们研发的芯片拥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时所有比特之间都能够进行相互连接,这能够提升量子芯片的运行效率,也是我们能够率先实现20比特纠缠的重要原因之一。”许凯总结道。 据介绍,该工作最早于5月1日公布于预印本网站(arXiv:1905.00320)。第二天,团队就收到了一封来自英国教授的邮件,对实验结果表示了赞赏。“他在信中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建议,我们用他的方法补充了实验,更加充分地验证了我们的研究成果。”宋超说,在《科学》杂志的论文中,研究团队特意致谢了这位素未谋面的英国教授。 5月14日,美国IBM超导量子计算团队(arXiv:1905.05720)和哈佛大学里德堡原子团队(arXiv:1905.05721)也在预印本网站公布了类似的实验结果。三个工作报道的纠缠比特数目基本持平,反映了以纠缠态制备为代表的多量子比特相干操控是目前努力的主要方向。今天,《科学》同期还刊发了美国哈佛大学Mikhail D. Lukin教授团队20个里德堡原子的纠缠实验。 这一研究得到了浙大“双一流”建设专项经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科院重点研究计划的支持。 图:在浙大超导量子计算和量子模拟实验室奋斗的青年们,包括即将入学和刚毕业不久的博士生。他们的辛勤工作是团队科研能够不断前进的源动力。 论文链接: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5/6453/574 该研究成果被人民日报、中国科学网、浙江日报、新华网等媒体重点报道。
2019浙江关联物质国际研讨会(2019Zhejiang Workshop on Correlated Matter, ZWCM 2019)将于2019年9月19日-22日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举办。会议有邀请报告和张贴报告,并由《中国科学》杂志社专门设立“Best Poster Prize”。请有意向做张贴报告的同学尽快在会议网站上注册并提交摘要。本系师生免注册费。 会议网站:http://www.zwcm2019.com/ 会议联系人: 李老师,邮箱:yuanlab@zju.edu.cn,电话:0571-88206239 陈老师,邮箱:chenhan722@hotmail.com,电话:0571-88208936 欢迎各位老师和同学参加! 附:会议日程 浙江大学物理学系
2019年7月14-26日,浙江大学6个院系共31名同学在物理学系副系主任赵道木教授和周婷老师的带领下,分批赴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技术大学(Peter the Great St. Petersburg Polytechnic University)参加暑期学校(International Polytechnic Summer School)。本次交流包括课程学习、实地考察和各种课外活动。 适逢圣彼得堡国立技术大学建校120周年之际,此次暑期学校备受关注。7月15日开幕式上,该校校长Andrei I. Rudskoi 对世界各地到来的老师同学们表示热烈欢迎,并指出今年的暑期学校汇聚了来自超过60个国家共1000名左右学生,是俄罗斯规模最大的暑期学校。 值此契机,物理学系赵道木教授和周婷老师同应用物理与空间技术高等学院院长Elena Velichko、国际合作部主任Ekaterina Belyaevskaya、国际教育部副主任Alla Mazina、学生交流交换事宜主管Maria Zhidkova 和暑期学校主管Darina Klimova会面,讨论深化学生交流交换相关事宜,拟签订学生交换协议。 此次暑期学校课程选择广,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课程模块。我校31名同学共参与了5门不同的暑期课程。其中“等离子体物理学和受控聚变”课程分为讲座和课程实验两部分。讲座中,教授们深入浅出,带大家了解等离子物理的发展与应用,受控核聚变的现状与前景。课程实验让同学们从课本走向应用,近距离地感受等离子物理的魅力。“空间技术”课程由多位老师共同授课,以不同主题的讲座形式讲授卫星通讯、卫星导航、GPS、宇宙学等诸多空间技术内容,并参观Svetloe射电望远镜及实验室。 “分子美食学”课程不仅包含丰富生动的理论知识学习,了解当地传统食品的历史渊源和特色风味,还可以亲身实践,进行微生物观察、发酵食品制作和俄罗斯传统食品制作等一系列妙趣横生的实验。“俄罗斯研究”课程通过定级考将学生分成8个小组,因材施教,讲授俄语、俄罗斯文学和俄罗斯商业文化。作为管理学课程,“旅游中的创新营销技术”由四位老师分别授课。通过知识点讲解、材料分析、视频学习后,学生进行小组展示。不管是哪种课程,同学们都有机会接触部分俄语课,学习日常交际语。语言蕴含文化,与俄语的接触让同学们对俄罗斯文化有了更加亲近的认识。 此次访学之旅,同学们不仅接触到了专业课程和俄语课程,也领略了当地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圣彼得堡以其酣畅淋漓的美丽,热情好客的人民,在浙大师生一行中留下深刻印象。此次交流还为同学们提供了与来自不同国家的人沟通合作的机会,感受他们独特的个性风格。同学们在访学中收获知识外,还学到了很多关于学习本身的事物,如语言的运用、新的环境适应、与国内不同的学习方式的掌握等,对其学习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2019年7月7-12日,浙江大学物理学系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共计30名同学在物理学系副系主任赵道木教授和周婷老师的带领下,赴澳门大学横琴校区应用物理及材料工程研究院(IAPME)进行交流访学的夏令营活动。本次交流以报告讲座、分组实验、分享交流的形式为主。师生于澳门大学伍宜孙图书馆前合影一、浓郁学术,讲座精彩纷呈7月8日上午,夏令营开营典礼。澳门大学老师们对浙江大学师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随即,IAMPE院长汤子康教授介绍了IAPME基本概况和研究生招生情况。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国家战略下,澳门大学充满活力,为科研提供良好的土壤。IAPME相较浙江大学物理学系,偏重应用,以材料研究为中心。尽管研究院成立不久,教职员不多,其研究活力令人叹为观止。IAMPE院长汤子康教授开场致辞作为此次夏令营的重要部分,澳门大学IAPME的老师们与浙大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8个精彩的讲座。内容涵盖光电材料、电池材料、医学材料、发光材料、建筑材料和物理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十分浓厚。老师们精彩报告二、躬体力行,实验各有千秋8日下午,在陈石老师等人的陪同和解说下,浙大师生参观了IAPME开放给所有在校研究生使用的仪器设备,同学们仔细聆听讲解,澳大老师们耐心答疑解惑。除了参观实验室,澳大老师还为同学们安排了分组实验,亲身参与其中。实验分为10组,每组不超过4人。实验分别以“扫描电子显微镜介绍”、“微拉曼光谱实验”、“X射线光电子能谱实验”、“钙钛矿发光二极管”、“柔性材料和器件”、“量子物质组”、“材料基因组”、“量子点发光二极管”、“聚合物水凝胶和泡沫水泥”、“基于TiO2负极材料的快速充电电池试验”为主题,同学们参与自己感兴趣的实验,在实践中理解原理、掌握器材操作方法。师生参观澳大实验室三、心得分享,交流收获丰硕11日上午,浙江大学与澳门大学的博士们就自己的研究方向做学术报告,对各自的研究领域和实验方法做了不同程度的介绍,促进双方学术交流。澳大和浙大博士生们学术分享11号下午,所有参与夏令营的同学分享心得。同学们均表示此次夏令营精彩充实,通过专题报告、研究实验及学术分享等活动,同学们进一步了解澳大的科研和学术发展情况,并加深对澳门文化的了解。此次夏令营开拓了同学们的视野,带给大家诸多启迪与思考,收获良多。学生分享本次夏令营活动的心得体会四、人文情怀,海风讲述回归金色莲花映衬着古老的莲岛,百年古城透露出青春的风面。IAPME为浙大师生安排了澳门一日游。从大三巴炮台到澳门回归纪念馆;乘船迎风破浪,观港珠澳大桥;从妈祖阁到海事博物馆。妈祖阁的香火延绵不绝,已经盈盈绕绕五百多年,护佑着当地渔民以海为生,平安出航。这种温柔的人文关怀浸透在澳门的每一寸角落,葡式风情里也能感受到历史细胞中的文化纯酿。岛屿的古街小巷,大学的大气明朗,夜晚的灯火,海上的远航,都使这片山水都成为温柔之乡。师生于澳门大三巴牌坊前合影在此次行程中,浙大师生们感受到澳门这所城市独有的人文特色与澳门大学良好的学术氛围。感慨澳门大学应用物理与材料研究院这几年飞速进步的同时,对物理材料应用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此次夏令营为两地学生搭建了一个学术互动和交流学习的平台,加强浙大与澳大的合作和联系。师生于澳门大学应用物理及材料工程研究院前合影